9月17日,2020年云棲大會在線上開幕,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
一、重新認識制造業
目前,我們社會有一個最大的誤區:制造業不重要,是夕陽產業,只有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量子計算之類,才算高大上,才算與時俱進。
殊不知,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基本載體。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體現在哪里?唯一的標志就是制造業發不發達。難怪美國總統特朗普成天喊著,要使美國再次強大,要使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的超級大國。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狀況是,擁有世界第一大制造體系的總規模,但是比較高端的部分差距還是非常巨大,高端的芯片、智能的工業機器人等等這些硬件我們目前幾乎不能生產,原創的操作系統等這些關鍵軟件也要依靠進口。制造業的整個產業鏈不完整,有的環節是空白的,為智能制造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還差得很遠,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一面產能過剩,一面無法滿足內需。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量子計算之類不是不重要,而是要以制造業為載體。人類歷史就是科學技術不斷為制造業賦能的歷史,我們不斷發明新的科學技術,不斷應用在制造業上,促進制造業的發展進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的制造技術有機融合,才能取得大的進步,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或者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不重視制造過程、制造經驗,沒有看見主導力量。另一個是智能制造產業鏈,有短板,推進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智能制造,重心還是制造,你不能想象你的制造不行,上面加個計算機,加個軟件就行了。制造業需要積累,需要摸索,如果不熟悉制造過程、制造程序、制造工藝,那后面的再多的數據都沒有用。
人們的生產生活日漸云化、數字化,但社會運轉最內核的需求從未改變,還需制造來完成。阿里出品的末端物流服務的“小蠻驢”,可以說是數字原生時代的制造產品。
制造業的市場非常大,阿里巴巴相信技術的紅利能夠帶來制造業巨大的變革,可是在這樣大且沉淀悠久的產業面前,阿里巴巴新制造也不敢輕言賦能。
我們不滿意的是我們的傳統制造企業一直處于產業鏈底端,我們需要新一代技術為其賦能,而不是不重視制造業本身。
二、物流制造雙向賦能
阿里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阿里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小蠻驢”,是阿里首款物流解決方案,通過這款機器人給快遞行業、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更好的體驗。
這一款機器人的問世,彰顯制造業對物流的賦能,對物流業最令人頭疼的末端配送的賦能。末端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環節,物流機器人是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未來,小蠻驢機器人將率先在菜鳥驛站大規模投用。當然,這不是一般制造業,而是融合時代新技術的智能制造業。
9月15日,京東物流為全球最大食品制造巨頭雀巢打造的大型智能化倉配中心在天津正式啟用,園區面積近3萬平米,單日貨物吞吐量超過1000噸,是雀巢在日常運營和保障大促中非常關鍵的供應鏈基,是京東物流在科技+快消品領域的一次全方位的應用。
制造業的蝶變不僅成功助力智慧供應鏈轉型,更致力于為流通領域企業提供輸出端到末端全場景全鏈路一體化智能物流服務。
同時,智慧物流同樣支撐制造業,為制造業賦能,先進的智慧物流能夠把制造業的生產、銷售、消費體驗結合在一起,實現優化。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而在這個旋律中一定少不了智慧物流的支撐。
物流業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傳統經濟和新經濟的紐帶,物流對社會的貢獻遠遠不至于送貨,而是參與到經濟轉型和產業當中,乃至參與整個社會的重組和建設未來世界經濟的模式。離開物流,中國互聯網經濟不可能落地,離開物流,智能制造不可能實現。
未來的物流不能和過去一樣依靠人的積累,要重視技術的力量、數據的力量、整合的力量、共享的力量,智慧物流是賦能制造業的重要一環,使制造業走出經濟困境和走向全球化的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就是中央不斷推出制造業物流業深度融合政策的初衷。
三、電商在制造與物流融合中的作用
電商下半場,進軍實體制造業成為主旋律。下半場是2B的企業市場,對于電商來說,更深入介入到生產供應鏈,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目前為止,我國有三大電商:阿里,京東,拼多多。阿里亮相了保密三年的新業務——犀牛制造;京東的另一個獨角獸——京東工業品,開始在資本市場大融資;相信不久的將來,拼多多也不甘落后,會上馬自己的制造鏈項目。
9月16日,阿里保密3年的新業務揭曉,全球首家新制造平臺犀牛智造亮相,
作為阿里五新戰略中「新制造」的落地,犀牛工廠的亮相備受矚目。這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平臺,在服裝行業進行試點,首次讓按需生產可規?;瘜嵤诠┙o端,通過柔性制造系統,犀牛工廠可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
犀牛智造平臺將運用阿里巴巴的云計算、IoT、人工智能技術,為工廠賦予「智慧大腦」,連通消費趨勢洞察、銷售預測和彈性生產,構建云、端、智、造融合的新制造體系,從而讓制造業實現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的升級。
阿里巴巴有一個“鏈接市場”的基因,把最前端的市場銷售優勢不斷向后延伸,先延伸到支付領域,成就了支付寶;進一步延伸到物流,造就了菜鳥物流信息化平臺,現在繼續延伸到生產,出現了犀牛智造。阿里巴巴提出新制造,不是要進軍制造業,而是要幫助制造業進行改革和變革,即融合賦能。
除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京東、騰訊、蘇寧、考拉海購等電商平臺先后也在布局產業帶激活業務,賦能制造物流。
在今年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云首次完整披露了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方向,分別是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產品方案、推出大數據與AI的工業場景創新方案。
而在一個月前,蘇寧也在溫州對外宣布開放平臺加大產業帶優質商戶的入駐扶持力度,推進產業基地、政府聯合發聲,線上線下場景賦能。
京東,在物流與制造業領域早有布局。京東物流,家喻戶曉,投用的亞洲最大一體化智能物流中心,5年25座,智能倉群規模聯動。早在2016年,自動化等科技相關的投入就在京東內部悄然啟動,以求科技改變傳統產業,提升效率。京東明白,只有將技術、生產制造、業務場景三者結合,才能快速推進戰略落地。
京東研發制造中心項目位于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京東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落戶京東(鶴壁)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總投資約134億元。
京東表示,2020年下半年會繼續強化供應鏈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布局產業帶,包括數字化賦能,工廠升級以及C2M產品開發等。京東二次上市的融資,將大部分投資物流技術、例如倉庫自動化系統、優先路線規劃系統及智能硬件、動態分揀系統及無人倉庫等等。
電商由單純的銷售平臺向研發生產、整合營銷中樞轉變,聯手廠商,基于大數據反向定制,優化傳統制造供應鏈,使電商實現對實體經濟產業更高的價值。電商正在幫助工廠養成未來的能力,而不是僅做今天的生意。
零售的故事歸根結底是供應鏈的故事,是制造鏈的故事,誰能早日完成這場轉型,打造供應鏈的壁壘,誰才有資格在零售世界中掌握足夠的話語權。智能制造成為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巨頭企業新興競技場,對傳統制造業的深度重構,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個性化和定制化,打造快速反應的柔性制造模式,是未來電商的重要戰略方向。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